查看原文
其他

竞赛作品︱巧妙利用稳定结构,打造一栋维系社会平衡的垂直社区。

YuChen Kuang UA设计学堂
2024-08-31

社会关系缔造者——于混乱中重构稳定

Social connection Tower



组员:汤赵林、邝雨晨、李政、黄河翔

2021eVolo竞赛营团队



︱项目背景︱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说,都存在很多我们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但是我们最希望关注的是与”人”有关的问题我们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一个资本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阶级固化的背景下社会的活力下降,阶级跃升困难,这在发达国家的一线城市种尤为明显。远离时尚、远离名牌、远离买车、远离喝酒、甚至是远离恋爱……日本年轻人在远离“消费主义”有关的一切。在2015 年,日本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这本书中把讨厌消费的年轻人构成的日本社会称为“低欲望社会”。而在稍早一些的 2009 年,咨询师松田久一出了一本研究日本年轻人消费行为变化的《厌消费世代的研究》,腰封上的宣传语颇为耸动――“买车难道不是笨蛋做的事吗?”在日本东京,人口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就业压力大,自杀率高,呈现出一种低欲望社会和无缘社会的形态,人们被迫降低自己的欲望来满足基本的生活,有人在家中无缘死去却没有亲友认领,出现极度啃老的“死宅”。

(图:日本的社会现状)

在郝景芳的《折叠北京》这一短篇小说中,似乎也描述了这样一种局面,而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的加剧下去,就是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人被分为三个等级,一天的时间被划分给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阶层,呈现出一种割裂。这无疑是一个大而棘手的社会问题,但是单凭文字和问题概述我们无法想象出一个可以缓解这一矛盾的空间形式。
欧美人依旧会谈论“千禧一代”经济,人口整体结构相对年轻化的中国也在争夺“ 90 后”消费者,但日本人已经很少谈论“平成一代”的生意该怎么做。日本内阁府发布的《老龄社会白皮书》预测,2050 年日本人口将不满 1 亿,65 岁以上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 38.8%,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26.5% 的比例。长此以往,这样的社会必然会逐渐走向分崩离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渴望把复杂的社会关系,映射到一个三维的空间中,直观的让人们开始重视社会面临的急迫问题,开始感受到自身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让人们思考重新存在的意义。


︱概念提取︱

结合这一社会普遍存在问题,我们参考了之前看到关于王澍的反转巴别塔的案例——关于不同种族的人们,在门之后学习完全一样的知识,在走出“门”之后,发现交流比知识复杂的多。反转整个模型是一个半透明的外环,楼层高低不一,在巨大的圆形真空内部,楼梯、坡道,各种奇异的想法缠绕在跨度巨大的梁之上,人们在上面交流,这些梁暗藏着一个法则,他们以一种独特的类似力学杠杆的方式,彼此支撑。这个案例有一个独特之处是,王澍提出这个梁结构是一个缺一不可的存在,任何一根梁断裂,整个结构体系都将坍塌。这是一个关于建筑本身自反性讨论的图书馆,然而我们的本意并不是要建立一个图书馆,而是通过同样这样特别的手法去体现出在整个社会中,这种人与人之间交流关系的重要性。这个空间的构想经过我们的反复商榷和老师的几番探讨,最后这个概念和空间形式成为我们决定做的方向被终于确定下来。我们希望构造一个体现人与人之间联系重要性的空间或者力学框架,每个社会群体及其对应的城市分工以至功能分区在之中都举足轻重。

(反转的巴别图书馆王澍模型和前期构思草图)

虽然王澍的反转巴别塔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很好的概念和形式,但是其中也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我们去解决,比如,在反转巴别图书馆的模型中,梁与梁之间并不会因为缺少彼此就坍塌,这个模型的力学形式并不能够成立。在老师的建议下,我们把目光看向了另一种已经被证实的结构——Tensegrity张拉整体结构

张拉整体”(Tensegrity)概念是美国著名建筑师富勒(R.B.Fuller)的发明,这指“张拉”(tensile)和“整体”(integrity)的缩合。这一概念的产生受到了大自然的启发。富勒认为宇宙的运行是按照张拉一致性原理进行的,即万有引力是一个平衡的张力网,而各个星球是这个网中的一个个孤立点。按照这个思想张拉整体结构可定义为一组不连续的受压构件与一套连续的受拉单元组成的自支承、自应力的空间网格结构。这种结构的刚度由受拉和受压单元之间的平衡预应力提供,在施加预应力之前,结构几乎没有刚度,并且初始预应力的大小对结构的外形和结构的刚度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这个结构的最初提出者,应该归功于Snelson,1948年,富勒在黑山学院演讲中提到了一个概念,“Small islands of compression in a sea of tension”。他比喻宇宙中的天体,就像是漂浮在万有引力的拉力海洋之中的、受压的孤岛,大自然中有“间断压、连续拉”的现象。一名叫Kenneth Snelson的学生受到富勒的启发,设计了一件名为“Snelson's X” 的艺术装置作品,并拿给富勒看。富勒突然意识到,这个结构正是他苦苦寻找的答案。富勒用“tensional”(张拉) 和“integrity”(整体) 合成的新名词“Tensegrity” 张拉整体为其命名。

(整体张拉结构图片)

张拉结构在建筑中,可以让互不接触的刚体单元,通过拉索形成稳定的自平衡结构。张拉结构整体结构自身没有刚度,而自应力提供刚度。整体张拉结构有非常多的衍生和变式,其中有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是瑞典再保险公司新办公大楼的方案。


︱方案生成︱

在对张拉整体结构的搭接逻辑进行一系列的解读之后,我们最终还是对Snelson后期又创作的新的整体张拉结构形式构筑物Needle Tower这一创作完成了从构思、想法到现实的作品跨越。

(Needle Tower 图片)

Needle Tower是由K.Snelson于1968年设计的,由多个Simplex单元叠起来,形成尖塔造型。压杆为铝合金,拉索为不锈钢索,现陈列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公园。Tensegrity tower是由多个3杆9索的张拉整体(simplex)叠加成的,每层的下部三个压杆支点落在下一层顶部拉杆三角形的边上。

Tensegrity tower这一构造很大程度的满足了我们希望展现的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这一社会关系网。在这样的三维关系网络中,如果单个刚体的状态发生改变,整个结构仍然可以达到平衡但是整体会随着单体发生一些变化,但是如果某一个单体彻底消亡,那么结构也随之坍塌。

联系到我们希望构建的建筑空间和它的特别的力学形式,我们希望把这一结构彻底的巨构化,把刚性的空间作为社会某一类功能空间,是社会中不同分工人群的映射,将拉索作为塔中的交通空间,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映射。 此外,在日本一个处在地震带上的国家,Needle Tower这样的结构由于自身的柔性可以在外力作用后再实现自平衡。它的底端只有三个接触点和地表直接相接,交通和建筑可以从单管交错的巨大空间穿过,对城市原有生态造成较小影响的同时也节俭了占地面积。

此外,为了应证结构的可行性,我们还对张拉整体结构的这一分支模型做了手工模型进行研究,在对手工模型进行拉压等各项试验后,确保方案的可行性。

手工模型建完明确了搭接方式后,我们便开始整体模型的搭建,同时我们也迎来了非常紧张的中期评图。在评完图后,我们也明确了后期深化的几个节点:1.拉索间的交通工具形式;2.单管空间内部的功能分区和结构形式;3.剖面表现形式;4.前期分析图修改;5.渲染视角选取和效果呈现。


︱建筑空间及功能详解︱

(1)建筑结构
在整体张拉结构种,每个人每种社会人群都构成其中的刚性构建,体现人这一主体的重要性,而社会人群之间的联系则作为张拉结构的柔性构件——索,索上穿行的是人与人交往的交通工具,剪去索,也就是交往的丢失,这一结构会走向新的不平衡,而刚性构建的缺失则会使得整个建筑骤然崩塌,以此映射这一种新的社会联系,实现我们希望人在社会中认清自我价值不要放弃与他人的交际沟通这一愿景。

(2)空间组成

在落实每个单管空间中,我们选取了社会逻辑所需的基本大型空间,比如政府,学校,住宅,农业,工业,自然等空间形式,并结合单管进行使用空间的设计。其中在社会占有重大职能的人群拥有更大的空间,在这部分人发生减少或者消失时,大厦也会产生更大的震荡。

通过新的分工和组织,重构一种弹性稳定的社会关系,希望引发新一代的年轻人对自己的存在价值新的定位和思考。

(剖面)

(3)交通联系

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我们选择了以拉索为一种类似磁悬浮轨道的方式,列车在上行驶。通过各个节点到达各个管内,层层交错向上。 

(4)建筑外形设计

虽然张拉整体结构帮我们确定了一个大体的外观形态,但是具体到单管的立面和结构设计,材质的选择上,都是我们需要细化的要点。

单管的结构上,我们选择了一种类似斜拉网格一样的结构,并在表皮上做了多种参考,前后一共换了三种单体表皮形式,最后选择一种半透膜包裹着玻璃管的造型。在半透的玻璃管外壳的功能空间中,人们有更多的可能产生视线交流,创造并加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强化人际关系,使社会由分散走向集合,由对立走向统一。


︱方案呈现

在图纸的表达上,我们组内出现了不小的分歧,有同学觉得重点展现建筑的内部空间更好,有人觉得展现整体结构氛围更重要,同样的,这个问题在剖面上也出现了分歧,由于整体张拉结构的特性,如果用传统的剖面很难体现较多的建筑空间,于是选择单管空间单独剖切的方式进行剖面的表达,这种方式当然也有弊端,比如空间之间的联系被削弱,但是可以尽可能多的展现内部的空间。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以整体氛围营造为主的图纸表达方式。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我们选择了以拉索为一种类似磁悬浮轨道的方式,列车在上行驶。


︱结语

这次竞赛营的心得体验?遇到了什么困难。

这次竞赛营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个团结合作的小组最后才能成果的完成比赛。每个人身上都有互补的特质,队伍里既需要有强领导力的人,也需要有愿意配合深化设计的人,才能将设计有条不紊的推进下去。

困难在方案推进和出图阶段都有。第一次做摩天楼比赛,并且选了非常未来感的方向,我们在方案推进阶段的开始其实就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非常感谢孙老师及各位老师让我们在茫茫力学模型种比较快速的瞄准了张拉整体结构这一结构形式,并在后期我们在如何组织功能阶段卡壳的时候帮我们理清逻辑。因为采用了类似玻璃试管但是表皮玻璃呈现一片一片的外管,因为在现实中极其少见这种建筑样式,我们在效果图绘制上感到非常想象力匮乏,这一阶段韩老师和林老师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才有了后期效果图这样的呈现。

总体来说竞赛营给我带来非常好的体验,强烈建议线下,在竞赛的压力下提升自身的软件使用以及和来自不同院校的同学产生头脑风暴都让我觉得非常值得。




此外,新一期竞赛营开始招募队员了!
VELUX & eVolo竞赛营▼

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 技能提升︱设计理论︱国际竞赛︱作品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UA设计学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